“三农”问题是什么?
已解决2回答1点击
-
悬赏10积分
- 2017-08-03 08:25
N/A 已解决
- 最佳答案
- N/A
“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1996年以来,农业步入一个困难时期,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2000年3月,时任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在给上总理书中列举了农村中触目惊心的危机:盲流如“洪水”、负担如“泰山”、债台如“珠峰”、干部如“蝗虫”、责任制如“枷锁”、政策如“谎言”、假话如“真理”。李昌平的上书通过媒体震动了全国,“三农问题”的危机暴露在公众面前。 ??为何“三农”问题成为关注热点 ??影响社会稳定 ??据国家统计局等11个部委抽样调查,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其人员平均158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3倍;平均每个乡镇下属单位为19个,其人员290余人。严重超编的吃饭人头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一部分政府机关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入不敷出,而这种财政状况正是农村滥收费的根源之一。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农村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2124扩大到0.3361,增幅过快,也远远大于城市的增幅(0.16-0.295)。能否在201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看“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很好解决。 ??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农村发展形势的恶化,诱发的农民反抗时间逐渐增多,规模逐渐加大,出现了反抗形式逐渐升级,出现暴力化趋向。“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劳动力过剩 就业压力大 ??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5亿,以吸收1.2亿计,依旧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至少在四十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的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众多的劳动力农村无法消化,只能向城镇转移,如何解决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关于“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学者们争论不已,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观点,因为,每种观点都既有说服力又有其难以应答的“死穴”。但是学者们却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上完全一致,即,所谓的“三农问题”的其实就是农民问题,而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 ??城镇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发展部副主任徐宏源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最关键就是要提高制造业的效益。从国外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通过实现现代化来带动城市化,最后解决农村问题。 ??徐宏源还指出,对于现在各大城市实行放开城镇户口的户籍改革,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城镇户口放开以后,农民只不过是从农村潜在的失业人员变成了城市流民,反而对社会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印度和墨西哥都有这样的先例。治标也很重要,但从长期来看,还是要治本。 ??国民待遇 ??相对城市居民而言,农民在政治权利和经济待遇上都截然不同,一个农村居民无论是刚出生还是年过百岁都得交纳税费。另外在义务教育的权利、社会保险、医疗等一系列权利的落实上也有待完善。 ??减税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我国的农业税、特产税加在一起大约400亿元,而我国一年有1万亿元左右的税收,完全可以免掉几百亿的农业税。农村费改税的问题,以后主要要靠完善制度来保证,农民减负涉及的农村教育、政府经费问题也要妥善解决。 ??厉以宁还认为,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应该是政府加大投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良种基地的建设;二是农田水利的投入;三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四是对农民的技术培养。其次是要发展优势产业,如蔬菜、水果、花卉、茶叶、中药材、养殖等。各地可以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农民按订单安心生产,公司负责销售。 ??政府措施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下了很大功夫:一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二是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三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四是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五是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六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编辑:何延波) 附参考: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傅立全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关键要在调整农业结构。我认为,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创新理念、创新思维。简单的讲就是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必须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配置资源,确立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区域优势产品。一是依托市场,定位产业。清远是一个欠发达贫困山区,起步较晚,但这里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也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所以说,清远有一块广阔的丰富资源等待我们去开发,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不断培育和优化我市的主导产业。而当前我市农业重点要发展的是水果、蔬菜、水产养殖、鸡、鹅、猪、茶叶、竹木和笋竹等八大农业主导产业。二是整合资源,布局产业。按照不同的地理优势和资源条件,做好特色经济文章。三是打造品牌,壮大产业。清远也有自己的品牌,但不多,没有很好的充分利用。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围绕创“品牌”这一环节,积极调整产品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名、优、特、稀、新品种,使之尽快成为我市的品牌,以整体形象去参与市场竞争。 二、注重化解和规避结构调整中的各种风险。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必须积极化解和规避这些风险,让农民在调整中得到实惠。1、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化解市场风险。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新阶段后,很大多数农户还处于单打独斗的境地,“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和小型分散的经营形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面对变化的大市场,亟须一种经济载体把千家万户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实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提高整体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途径,龙头企业能把千家万户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既能解决生产经营小而散的问题,解决农产品加工难的问题,还能有效地化解规避市场风险。2、加大技术培训,推广和服务的力度。着力化解技术风险和调整结构意味着必须掌握新的技术,化解技术风险是结构调整中必须越过的一道坎。3、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努力规避自然风险。在结构调整中,我们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减轻自然灾害所带来的风险,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发展避灾农业。 三、要确立新的定位、新的定型。根据我市的实际和发展战略,我们应把农业重点定位于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创造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稳定和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这五大功能,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以土地使用权资产为前提,建立合理的土地有偿流转体制;以“龙头企业”为主导,整合乡镇企业;以“名、优、特、稀、新”为标准,优化农产品结构;以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为本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农业的定型上,要着眼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目标,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生态环保型效益农业。有了这样的定位、定型,确定发展新的思路就有了明确的思考依据。 四、抓住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确立新的方向、新的目标。根据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攻方向,就是围绕“三增一稳”(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县域经济实力增强,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基本目标,突出抓好“三精产业”,即精细种植业、精品畜牧业和精深加工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应服务于农产品加工业,因为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联系市场需求,一头联系农户生产,它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组织生产,也就能指导农业生产,成为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的中间环节。农产品加工把农业生产作为第一车间,通过加工生产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再通过销售实现商品价值,这就形成了产工贸的经济链,三者之间存在着制衡和循环关联,成为一种新的农业体制,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渠道由少到多、专业化生产规律由小到大、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由弱到强,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和产品质量由粗到精的历史性转变,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建立和完善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中介组织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关键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放活农村经济。必须发展优势产业,实现主导产业率先突破;必须注重发展民营经济、民本经济、民生经济,鼓励科技能人、经营大户加快发展,实现优势群体率先突破。还要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必须建设农产品优势产区,形成优势产业带,使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双重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增强农业发展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作为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有效途径,作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不断创新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还必须精减乡镇机构,减轻农民负担。目前,农民负担最重要的不是“皇粮国税”,而是教育双达标、水利建设、乡村道路和电网改造等集资收费。针对上述问题,必须进一步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逐渐使农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三农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我国加入世贸后,参与国际竞争,使得三农的矛盾更为突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如加快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等。但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化需求不足、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收入增长,以及转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形成的财政压力等。因此,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以此带动农产品的商品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从增加非农就业和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两个方面,提高农民收入,降低中国加入世贸后对农业带来的风险。何谓“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为何“三农”问题成为关注热点影响社会稳定据国家统计局等11个部委抽样调查,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其人员平均158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3倍;平均每个乡镇下属单位为19个,其人员290余人。严重超编的吃饭人头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一部分政府机关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入不敷出,而这种财政状况正是农村滥收费的根源之一。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农村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2124扩大到0.3361,增幅过快,也远远大于城市的增幅(0.16-0.295)。能否在201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看“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很好解决。“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劳动力过剩 就业压力大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5亿,以吸收1.2亿计,依旧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至少在四十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的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众多的劳动力农村无法消化,只能向城镇转移,如何解决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我已经19岁了,郭精明19岁已经开始写书了,韩寒同样也开始深入社会开始他那自己才明白的报复,小的时候经常看他们的书似乎受他们的思想影响,也逐渐在心里栽下了“天生我才游勇的报复” 然而时至今日,随着高考的糟糕表现我也逐渐被平庸化,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我透不过气来,整日浑浑噩噩直到有一天我在电视上看见了现在的郭精明,他已经更成熟了,而我呢却仍然在堕落,我永远活在记忆里,记忆是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实质性的东西的,有这样一句话“击倒并非最糟糕的失败,而放弃尝试才是真正的失败”,是的我因为眼前的一点失败而对生命胆怯,这的确不是大丈夫所为 你应该拿出你的勇气我在这里奉劝在自己的年轻时代而迷失自我的同学们,你们应该抬起头你们的未来还很明亮,你们还有亲人们,他们在热烈期盼你们。 记得年轻是你的最大资本,人生不应该留下遗憾|||农民,农村,农业……|||农业、农村、农民。|||农业,农村,农民
支持 0
反对 0
举报
- 1楼
- N/A
“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大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如果单独地描述是指:在广大乡村区域,以种(养)殖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如果系统地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在历史形成的二元社会中,城市不断现代化,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城市居民不断殷实,而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 一、农村问题包括以下内容: 1、农村土地问题: (1)土地承包问题。土地承包如何合理,承包到户的土地究竟如何处置使用,土地承包如何与人口等因素的变动相适应,等等,许多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2)宅基地问题。宅基地不同于耕地,一直是农民的私产,现在似乎不明不白。宅基地究竟属于谁,农民对于宅基地的处置使用权究竟与承包地有什么不同,宅基地的管理分配怎样才合理,面临若干问题; (3)土地权属问题。在农地转为非农地过程中,农民作为土地所有者,他们的角色和权益应该如何体现,制度安排如何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和稳定农村社会,问题才刚刚受到重视。 2、基层政权问题:目前农村基层政权面临的问题很多,如执政能力弱化、形式主义泛滥、乡村两级债务沉重、干部作风漂浮、不作为和乱作为并存等等,以及农民对基层政权的信任危机问题。 二、农业问题包括以下内容: 1、粮食安全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2、农业政策问题:二十一世纪初,农业养育工业政策向工业反哺农业政策转变。新世纪之初,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开始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同时,改革以来,特别是1994年以来,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壮大,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在进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之际,我国农业养育工业的政策开始向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启动,其显著标志是中央明确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从2004年开始至今,中央连续8个1号文件都是关注“三农”问题,逐步启动“多予少取”政策。 三、农民问题包括以下内容: 1、农民素质问题: (1)科技文化素质:一是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知识水平不适应。二是科技素质不适应,接受和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较低。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农民接受新技术的主动性不强,农村科技力量薄弱,农技推广难度较大; (2)卫生健康素质:卫生健康素质普遍较低。农民缺乏基本的卫生生活常识,发病率高,健康状况比较差,农民预期寿命比城镇居民低2岁左右。医疗方面:国家在农村虽然说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标准与城市居民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3)思想道德素质:一是精神空虚。二是诚信缺失。三是道德滑坡。四是农民的小农意识蔓延。五是农民拜金主义严重。六是部分农民心理失衡; (4)民主法制素质:一是法律制度不完善。二是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质较低。 2、农民增收问题: (1)持续增收缓慢。一是资及涉农服务价格过高削弱了农民增收效果。二是农业内部增收乏力将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的步伐。三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素质不高将影响农民持续增收; (2)城乡差距扩大。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元,农民人均收入134元,相对差距为2.56:1,绝对额差距为209元;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增速为8.4%,农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增速为11.4%,二者的相对差距为3.13:1,绝对额差距为14933元。与改革之初相比,城乡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支持 0
反对 0
举报